|
%26nbsp;%26nbsp;□文/记者 范琛 实习生 马金金 通讯员 梁柏林%26nbsp;%26nbsp;摄/通讯员 梁柏林%26nbsp;%26nbsp;这两天,新昌县的第二大水库——巧英水库赚来了极大的人气,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赶到这个平日里十分清静的地方。原来,因为要检修,巧英水库被排干水,来了个底朝天。当年水库淹没的莒根村大部分原貌竟展现在人们面前:棕黑的梯田,完整的黄白色石桥,房屋残墙……一派西部风貌,俨然古城“楼兰”的模样。%26nbsp;%26nbsp;当年搬迁居民寻找旧时的家%26nbsp;%26nbsp;巧英水库建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,如今已年过30了。当年,为了缓解农田干旱的状况,巧英水库动工兴建,莒根村500多户人家全部搬迁,近的就搬到了水库周围的村庄,远的则搬迁到了江西、福建等地。听说水库排干的消息,很多人都带着怀旧和依恋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。%26nbsp;%26nbsp;新昌县巧英乡莒根村村民梁胜林已经83岁了,他竟然很快在“水库底部”找到了原先自己家的位置,并能说出哪里是中学,哪里是教堂,哪里是粮站。%26nbsp;%26nbsp;据梁老汉介绍,他出生和生活在这里,劳动也在这里,和这片土地结下了很深的情缘。50多岁时,因建水库,政府把梁老汉一家安置到新昌沙溪镇的一个村中。%26nbsp;%26nbsp;“那时真舍不得离开这里,又偷偷地跑回到水库上游投靠亲友。水库蓄水已经有30多年了,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库底的老家。下次可能再也看不到啰。”%26nbsp;%26nbsp;当走到河边的石台阶上,梁老汉感伤地回忆:“以前,这是夏天村民们纳凉的地方,下面流着清清的河水,男女老少聚集在河岸边上的大树底下讲故事,听笑话,捉萤火虫……”%26nbsp;%26nbsp;而70多岁的骆喜凤是17岁嫁到莒根村的,在这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。水库放干后,她几乎每天都从一公里外的新家回水库看一次老家的遗迹。搬迁到江西居住的移民张先生得知水库见底后,携妻带儿专程赶过来。现在,每天都有上百来个移民前来寻找30年前的遗址和遗落在这里的记忆和欢乐。除了这些老居民,摄影爱好者也纷纷赶来拍摄这难得的景致。%26nbsp;%26nbsp;未推平村落和水流较缓%26nbsp;%26nbsp;成就了奇景%26nbsp;%26nbsp;巧英水库建成后,主要用于灌溉,30多年来“兢兢业业”,不仅担负着为周围6个乡镇街道的灌溉任务和为下游部分企业和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用水,还要起到防洪、发电等综合作用。%26nbsp;%26nbsp;2007年,绍兴市水利局、省水利厅和国家水利部对其进行了鉴定,决定对水库的泄洪道和大坝进行安全检修和加固。巧英水库30多年来第一次排干全部库水进行检修,于是,水底“楼兰”才显现出来。这次大坝检修加固工程1月正式开工,到2009年3月结束后水库将重新蓄水使用。%26nbsp;%26nbsp;而让大家费解的是:为何在水库底下还有房子、古桥、成片龟裂的梯田?经过这么多年,这些遗迹为何还能很好地保存下来?巧英水库办公室刘主任介绍说,一是当年兴建水库的时候,并不像现在一样需要把搬迁后的建筑全部推平;二是库区地势本身低洼,平地面积大,水库的水流速度较小,所以对村落建筑的冲刷削弱作用比较小而造成的。%26nbsp;%26nbsp;刘主任说:“这次,我们也不会把库底的村落遗址推平。这么多人来‘寻根’,它还是有文物价值的。但随着水库使用寿命的延长,冲刷和泥沙沉积作用,下一次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检修时,还能不能见到这些遗迹,就不一定了。”
了解更多请登陆 东莞配电柜 http://dongguan.bidadk.com/
|
|